产业地图
杭州湾
宁波杭州湾新区是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其前身是慈溪经济开发区(慈溪出口加工区),2001年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立项开工而从慈溪城区迁入杭州湾新区;2005年在开发区内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成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根据省市决策,对新区功能定位、规划范围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在整合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基础上,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于2010年2月23日正式挂牌。新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全省1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目前规划陆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托管1个镇及23个行政村。
杭州湾新区成立8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到2017年年底,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5.0%;完成工业总产值1570.3亿元,增长20.1%;实现财政总收入133.6亿元,增长3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6.2亿元,增长2.6%,比2009年分别增长了6倍、3.7倍、12.4倍、7.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7.6%、21.4%、38.3%、30.3%,其中规上工业产值、财政总收入基本接近慈溪市水平,今年有望实现成立之初提出的再造一个慈溪工业的目标。在2011-2016年全省15个产业集聚区综合考评中,取得“六年四夺冠”的佳绩,走在了全省大平台建设的前列。
慈溪
慈溪慈东滨海区位于慈溪市东部,总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园区70平方公里、龙山新城1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复的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慈溪市“东融宁波”、“北承上海”的前沿阵地。产业园区70平方公里分五期开发建设:一期、二期22平方公里已经建成,园区还有有47平方公里(7万余亩)土地空间可供开发。园区目前已落户企业315家,已投产232家,2013年园区GDP达到35.1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50.6亿元。
慈溪新兴产业集群区位于中横线以北、慈溪中心城区西北侧,集群区重点培育符合本地发展的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主的“4+x”产业体系。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近期建设区块5.53平方公里。被认定为宁波国家高新区慈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成为首批4个专业园之一。目前落户产业项目22个,总投资59.56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213.66亿元。
余姚
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经济开发规划面积105.15平方公里,现已形成滨海新城、“千人计划”产业园、城东新城、远东工业城等“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引进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3家,亿元以上企业207家,集聚起精密模具、家用电器、机械五金、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27亿元,实到外资2.8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12%。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三年综合考评名列浙江省省级开发区第一名,并被授予省级特色品牌园区和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称号。
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原名余姚市姚北工业新区,成立于2002年1月,2005年12月更名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31.6平方公里,并由国家发改委审核确认为省级开发区。园区东至宁波北仑港80公里,西至萧山国际机场90公里,北距杭州湾跨海大桥20公里。园区经过十二年的开发建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商贸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新格局。形成了纺织化纤、机械轴承、塑料电器和裘皮产业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其中亿元企业23家、外资企业34家、上市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6.6亿,规模商贸销售5.5亿元,一般性财政收入8亿。
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产业集群示范区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产业集群示范区位于余姚泗门镇,占地500亩。目前园区已形成了2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据统计,余姚市灯具产品中现有浙江名牌产品5个,宁波名牌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浙江著名商标5个,宁波知名商标20个,成功注册了余姚灯具产业集体商标“余光”。宁波燎原灯具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计量学院联合申报的“基于微结构增光和多维散热的LED灯具封装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至2012年底,全行业已有企业1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9家, 实现产值124.86亿元,亿元以上企业20余家,主要有“燎原”、“耀泰”、“和惠”、“亿鑫城”、“新峰”、“贝泰”、“泰联”等。
余姚市家电特色产业集群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09年我市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认定为“中国家电制造业基地”,2010年余姚家电被工信部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2013年,我市3000余家家电及零部件等相关企业实现产值637.5亿元,同比增长8.79%;小家电整机出口超22亿美元。其中,规模以上家电企业285家,实现产值 321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总量的26.5%。我市家电产品有八大类数千种之多,如以吸油烟机、电热水器为主的厨房家电类产品,以吸尘器为主的清洁类家电产品,以电吹风、电热水杯、咖啡壶、电熨斗为主的日用小家电产品,以家电配套件、电线、电缆、插头为主的家电配件类产品,以及以剃须刀、足浴盆为主的个人护理保健类产品等等。
石化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11月宁波化工区(以下简称基地或园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确立依托大乙烯工程,发展临港石化产业方向。2004年5月,总体规划获宁波市批准,园区规划面积调整为56.22平方公里。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2009年5月,被国家发改委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0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基地”,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定名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宁波市唯一的专业石油化学工业园区,区内有全国最大的镇海液体化工码头,年吞吐能力超500万吨;有全国最大的炼化企业――镇海炼化, 具有年炼油2500万吨和乙烯100万生产能力。园区以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生产理念为指导,确定自身产业的总体定位,以“炼油乙烯”项目为支撑、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依托,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重点发展乙烯下游、合成树脂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为特色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逐步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化产业链。目前已落户的国内外著名企业还有:荷兰阿克苏诺贝尔、韩国LG甬兴、SK、法国道达尔、德国朗盛、日本大赛璐化学和镇洋化工、巨化科技、杭州湾腈纶等。
经过八年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明显,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6960万元/公顷,平均产值1.58亿元/公顷。宁波石化区已经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18.84亿元,园区已拥有生产企业140余家,2013年园区(包括炼化、利安德、LG甬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17.60亿元,利润74.69亿元。
镇海
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宁波市大学科技园按总体规划目前已建成的房屋建筑总面积35052平方米,可用于企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地面积达21896平方米;同时,宁波市大学科技园A区的“创e慧谷”二期预计今年5月份投入使用。园区通过引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同时优化配套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园区创业公共服务机构22个.其中:中介服务机构3个(宁波市镇海杭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宁波中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市镇海嘉慧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金融服务机构6个(宁波开圣担保有限公司、宁波市镇海开天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开源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宁波市镇海联合担保有限公司、宁波宁舟担保有限公司镇海分公司、杭州银行镇海支行),风险投资机构6个(宁波金第舫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宁波诺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宁波达克投资有限公司、赛伯乐基金、宁波市天翼宏元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波朗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商务服务机构9个 (宁波翰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宁波市镇海现代俊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宁波东鹰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宁波人才金港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甬泰律师事务所、宁波开元会计服务有限公司、现代金报思米思餐厅、新四方餐厅、宁波创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园区还成立了宁波市镇海区创业者联盟,通过定期举办“互通有无创业大讲坛”专题讲座,给创业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年中部分企业也获得了一些奖项,其中宁波现代俊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被授予了精益人才培训基地、宁波开元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获得宁波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城市制造业综合功能区城市制造业综合功能区包括浙江省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骆驼)机电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是成套设备、电子电器和机械基础件制造业。
余姚市家电特色产业集群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09年我市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认定为“中国家电制造业基地”,2010年余姚家电被工信部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2013年,我市3000余家家电及零部件等相关企业实现产值637.5亿元,同比增长8.79%;小家电整机出口超22亿美元。其中,规模以上家电企业285家,实现产值 321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总量的26.5%。我市家电产品有八大类数千种之多,如以吸油烟机、电热水器为主的厨房家电类产品,以吸尘器为主的清洁类家电产品,以电吹风、电热水杯、咖啡壶、电熨斗为主的日用小家电产品,以家电配套件、电线、电缆、插头为主的家电配件类产品,以及以剃须刀、足浴盆为主的个人护理保健类产品等等。
1、浙江省镇海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4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6年8月获批首次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2002年8月经宁波市政府确定开发面积7.5平方公里。2006年3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由国土资源部核准开发首次规划面积为5.1546平方公里。2006年9月,镇海经济开发区与镇海区蛟川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2010年7月经省政府批复同意为省第二批开发区整合提升单位,整合提升后面积为27.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以精密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园—北欧工业园区。其中,精密机械企业267家,电子企业112家,化工企业11家,纺织企业76家。截止目前,上报统计报表企业613家,其中规模500万元以上企业335家,产值上亿企业23家。
2013年底,镇海经济开发区共有2000万元以上企业6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3.8亿元,占区域总产值的65.9%;销售收入194.5亿元,利润总额7.5亿元;园区累计批准各类项目997个,累计总投资237.6亿元,累计外资项目投资总额23.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亿元。其中2013年合同利用外资4391.8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21.76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66亿元,分别引进文化创意项目和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23个和4个。
2、宁波(骆驼)机电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9月,原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为整合资源、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007年6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复成立宁波城市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为25.51平方公里(甬政发〔2007〕43号),其中镇海片区面积为10.82平方公里,实际可用土地为13909亩,已经建成9330亩,正在开发面积345亩。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本着“低门槛引进、高效率服务、好环境发展”的要求,自2001年招商引资以来共累计引进外资和区外内资项目近百个,其中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20来个,工业项目总投资约50亿。由于相对集中、连片和有序开发,初步形成通讯设备及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金属机械加工、工业缝纫机等四大产业群。
2013年园区共有2000万元以上企业12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3.7亿元;销售收入190.5亿元,利润总额14.4亿元。
3、澥浦创业工业园:庙戴区块是澥浦镇“十二五”工业发展重点项目,用地性质为一类工业用地。该地块规划范围东至广源路延伸段,西至慈海大道,南抵规划横三路,北临现状企业及庙戴村庄,总用地面积约595亩。功能定位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为周边区域工业安置和海洋经济(石化经济开发区)配套的区级产业区。根据镇海区分区规划和澥浦镇总体规划对庙戴地段的定位,该地块的项目的招商引资重点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截止目前,招商引资工作已基本完成,粉末冶金设备制造、紧固件专用设备制造、房车电动辅助设备制造、数控设备制造、汽车配件制造和全生物降解塑料及制品制造等六个装备制造与新材料项目已签约落户。工业园区建设现已全面启动,两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剩余项目建设预计将于2014年全部启动。
江北
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拟设立的省级开发园区之一,园区位于宁波中心城区西北部,东至金田铜业城东侧和私营工业城西侧,西至江北余姚行政区域分界线,北临江北大道(61省道),南至高速公路东西连接线,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启动区块2.87平方公里,位于园区整体规划区的北部,东至沈海高速,西至江北余姚行政区域分界线,北临江北大道(61省道),南至萧甬铁路。
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距宁波中心约15公里,距离宁波栎社机场20余公里、距离北仑港约38公里。沈海高速出口近在园区门口,为宁波市北端门户客厅、上海远郊,从园区出发至上海仅为1.5小时车程,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较为充足,是宁波市江北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与战略空间。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是契合宁波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也是江北区委、区政府打造江北品牌,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区域范围内,慈城是宁波市八个卫星城之一,中心城区唯一的建制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总人口近9万,下辖39个行政村,6个社区,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县城。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是慈城卫星城“新型城市化与新型产业化”融合发展道路的新的尝试。
江北工业区概况位于江北区中西部,距市区6公里,是宁波市最靠近中心城区的重点工业园区之一,规划面积24.37平方公里,由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和江北城市工业功能区组成。江北城市工业功能区由于土地宏观调控原因,从2004年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江北投资创业中心毗邻北外环、江北大道、绕城高速公路和杭州湾大通道连接线,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从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已建成面积7.6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19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后,园区成为宁波接受上海产业辐射的重要门户区。
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分为B区和C区两个部分)基础配套建设标准为“八通一平”(即通路、通水、通电、排污、通讯、电信宽带网、有视、天然气和土地平整)。目前整个中心的基础配套已基本完成,累计建成道路50万M2、综合管线38公里,建成桥梁21座、绿化41万M2,治理河道10公里。基本达到区块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的要求。
管委会机关及人员情况江北工业区管委会是江北区委、区政府直属常设机构,一级财政预算单位,代表区政府统一实施对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和宁波江北城市工业功能区建设的领导,负责园区的规划、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服务工作。管委会实行一套机构、三家单位合署办公(管委会机关、两个国有独资公司),两园区实行公司化运作,各区域内资金实行自主平衡。管委会内设“七部一办一所”,即办公室、财务部、招商部、规划建设部、公共事务管理部、经济发展部、前期部、门户区现场管理部、安监所,共有干部职工51人。其中公务员17名,事业人员12名,合同制职工22名。
园区经济发展情况至2013年底,园区已累计引进来自美国、台湾、意大利、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企业,企业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其中外资企业约占33%。到目前为止,园区共有投产企业246家(其中工业企业191家,商贸业37家,建筑服务业18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76家(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限上服务业13家,列入区工业三十强企业12家,明星服务业企业1家。
园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导向,努力打造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东力传动为核心的机器制造产业群,以中策为核心的柴油机发电机组产业群,以康赛妮为核心的高端纺织产业群,以爱柯迪为核心的汽车精密铸件制造群,以华翔为核心的汽车内饰件制造群,以柯力、水表为核心的仪器仪表制造产业群。
宁波保税区
宁波保税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浙江省唯一的保税区;位于东经121度53分,北纬29度56分。地处北仑港南侧,中国大陆沿海的中段,当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与上海隔海相望,西接宁波市区,南与台州相连。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三大主体功能。宁波出口加工区于2002年6月21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第二批出口加工区。2003年10月28日,园区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务院八部委的封关验收。2004年3月12日正式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园区设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四至范围是:东起富春江路,南至太白山路,西至沿山路(现改名为新安江路),北到雁荡山路。分二期开发,首期开发2平方公里。产业导向:1、国际贸易产业,建有固体化工市场、金属市场(铁矿砂和钢材市场)、进口食品市场及宁波船舶交易市场;2、先进制造业:包括液晶光电产业、计算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3、保税物流产业:拓展期货交割功能、拓展出口采购配送功能、进口分拨及第三方物流。
大榭开发区
大榭开发区坚持“主攻大企业、大集团”的招商策略,大力发展临港石化、港口物流、能源中转三大支柱产业,先后引进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万华化学、日本三菱化学、韩国韩华化学、德国林德气体、香港招商国际、东华能源、香港利万等一批世界500强、行业内龙头企业和国内重特大企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MDI生产基地、原油中转基地,亚洲最大的液化石油气仓储中转基地,环杭州湾产业带石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宁波三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
江东
高新区
宁波国家高新区与新材料科技城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综合实力在全国147个国家高新区排名第16位,位居“国家队”第一方阵。宁波国家高新区成立于1999年,原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2007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2013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以高新区为主要依托建设新材料科技城的重大决定,明确科技城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5平方公里,包括国家高新区、高教园区北区、镇海新城北区三个区域,由管委会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2015年,镇海新城北区成立贵驷街道并由高新区托管,高新区实际管辖面积扩展到35平方公里,下辖三个街道。2018年2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志着正式纳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平台。
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的功能定位为:一是发挥对全市科技创新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和溢出效应,辐射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发展。二是打造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高地。通过搭建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形成全市人才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三是为全市新兴产业育苗和示范。高新区离中心城区近,其业态以研发、孵化和示范性产业为主,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和产业培育示范。
高新区科技创新和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五年来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约7%;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均增幅5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0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87%和52%。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4名、省“千人计划”人才91名、市3315人才(团队)146名(个),先后引进陈建峰院士、黄维院士、徐政和院士、李立浧院士等15位国内外院士在我区创办企业或建立科研团队。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全国首个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宁波唯一一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北仑
一、临港工业产业带从甬江口开始,沿海岸线自西向东直到白峰峙南、峙北,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是北仑临港大工业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钢铁、石化、能源、造纸、船舶等产业,规划建成我国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和大宗物资仓储集散中心。目前已拥有台塑台化、逸盛石化、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亚洲浆纸业、三星重工、海越新材料等临港大企业,目标规划构筑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优化的临港产业集群。
二、大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至凤洋一路和松花江路,南至泰山路,西至富春江路,北至明州路,规划面积8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精密机械、装备电子等产业,拥有海天精工、弘讯科技、拓普集团、雪龙集团等一批著名品牌,以及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智能装备研发园(国家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核心区块)、国家塑料机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转型升级和挖潜改造,腾笼换鸟、退二进三、低产田改造等工作受到省市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基地目标建设成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集聚的产业基地。
三、大碶高档模具及汽配产业基地东至富春江南路—灵岩山路—沿山河南路,南至钱塘江南路,西至新安江南路,北至穿山疏港高速公路,总规划用地面积3.05平方公里。目前园区一期企业项目已竣工,二期计划年内建成。基地以生产高档模具以及模具产品、汽车配件为主导产业,旨在打造较完整的模具制造体系和以压铸模具为核心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加快北仑模具和汽配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北仑模具和汽配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小港装备产业基地位于小港下邵区块,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计划分二期建设,已出让土地面积约3600亩。基地在数控机床、注塑机、电气机械、新能源装备等四大标志性领域拥有重点企业25家,其中包括海天、球冠电缆、华夏一品、韵升等8家集团(企业)区“龙腾”工程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基地还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级注塑机检测平台1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家。目标建成装备工业的魅力窗口、特色装备工业的发展高地、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五、汽车产业基地主要依托吉利汽车,由吉利汽车春晓基地及吉利汽车北仑基地两部分构成。吉利春晓基地位于北仑春晓西区,总占地面积约2000亩,由年产20万辆整车项目、50万台七速双离合变速器(7DCT)项目以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园区构成,零配件园区已引进佛吉亚、英瑞杰、新岱美、拓普汽配、三环汽车等配套企业,各项目正在建设中。北仑基地位于北仑城区,主要为整车项目,2013年整车产销12.9万辆。吉利汽车带动了北仑一批汽车配套产业发展。
海曙
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区区划面积从原来的29.4平方公里扩张到595.5平方公里,新划入9个镇(乡)、街道和1个省级工业经济开发区(望春工业园区)。以石碶、高桥、古林、集士港、洞桥、横街等工业强镇(街道)为重点,利用中心城区良好的生产服务业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海曙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2017年,全区工业经济总量首次迈入千亿以上台阶并跨入工业经济大区行列。
目前,海曙区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构建了以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和时尚经济为导向,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纺织服装、高端汽配、文教文具、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365”产业体系。2017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7.96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8.0%;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07.8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8.8%;实现出口交货值223.55亿元,同比下降4.4%。2017年,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8.66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8.69亿元,制造业实现税收总额44.09亿元,同比增长11.4%。
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
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是2011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重点规划区面积68.15平方公里。我区大力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即保税贸易物流、冷链贸易物流、汽车贸易物流、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产业园,同时,着力打造千亿级“国际贸易岛”,千亿级“财富管理岛”和国际化“蓝海休闲岛” 三张名片。
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6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4亿元;梅山集聚了3569家企业,注册资本1102.4亿元,其中类金融企业599家,注册资本1017.5亿元;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0.4万标箱;梅山整车进出口数量突破1万辆,区域发展形势良好。
鄞州
一、鄞州工业园区宁波鄞州工业园区于2002年底成立,并于2003年2月14日正式开园。2006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06年第23号公告,确定园区为第五批通过审核的省级开发区。园区总建设框架约2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近17亿元。园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3个,有11家投产,其中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上市企业2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工程中心各1家。2013年9月,由省经信委主办的首届浙江省级工业园区综合评价工作评选初步结果显示,鄞州工业园区在这次综合评价排名位列全省41个省级工业园区第六,位列宁波市各省级工业园区首位。
2013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0.8亿元,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6.8亿元,规上利润总额4.9亿元,全社会规定资产投资3.5亿元。今后园区发展目标是要把园区打造成大项目、大企业的投资热地,上市公司的乐园。
二、望春工业园区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是省级工业园区,同时又是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能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业分基地,省级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示范区,省创新型工业园区。园区成立于2002年12月,总规划面积31.44平方公里。2006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被正式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管委会开始独立开发6.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明确了建设“四高”、“四一流”科技型环保园区的发展目标,LED、锂电池、光伏电池三大产业链建设卓有成效。
2013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5.8亿元,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2.2亿元;实现规模工业销售收入40.98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0.5亿元,同比增长30.7%;完成出口交货值8.45亿元;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平稳增长。
三、鄞州经济开发区鄞州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鄞州新兴的产业园区,也是市级重点开发区域。开发区域东临象山港,西依沿海中线一级公路,北领北仑与鄞州分界线,南至鄞东大嵩江。距宁波市区35公里,离北仑港18公里。近期开发面积为7平方公里,远期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
鄞州经济开发区以发展临港型、出口加工型的一、二类工业为主,着重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以及符合环保节能政策导向的循环经济产业。
2013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4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入21.5亿元,增长19.8%;出口总额3.2亿元,财政预算收入2.7亿元。
2013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0.8亿元,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6.8亿元,规上利润总额4.9亿元,全社会规定资产投资3.5亿元。今后园区发展目标是要把园区打造成大项目、大企业的投资热地,上市公司的乐园。
四、南车产业基地宁波南车产业基地是宁波对接央企的重大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2010年6月9日,宁波市与中国南车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共同签署了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海外出口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1月,产业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此后双方就产业基地规划选址、引进落户项目与产业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证与评审,2011年8月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破土动工。到目前为止,产业基地与中国南车签约项目达到8个,规划投资65亿元。
从基地现有南车落户项目的结构来看,超级电容、城轨整车、储能式有轨电车、超级电容无轨电车、能馈式供电系统、电力牵引、新能源电机、管网装备、屏蔽门等项目都是中国南车凭借长期技术积累和创新的重大产业引领性项目,属于我市缺乏、国家支持发展的先进装备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产业拉动作用。
东钱湖工业园区
东钱湖工业园区位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北部,东至梅湖江,南至鄞县大道,西至钱湖1号路,北至镇界,规划面积5445亩,已开发建设3210亩,由工业区经济服务中心专职管理,区域确定了“3+2+x”产业导向,投入、产值和税收三大入园条件。目前,园区内企业300多家,规上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主要优势行业有以智能电网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为主的电子电气行业,以汽车控制拉索、汽车变速控制系统、智能多功能方向盘等为主的汽车配件行业,以港口机械、动车配套、石油设备等为主的设备制造行业,医疗设备为主生命健康行业。目前园区正在重点引进智能电网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及数字医疗设备为主的电子电气及生命健康企业,打造以电子电气和生命健康专业园区。
奉化
奉化市滨海新区奉化滨海新区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东海之滨,象山港西北侧,奉化市东部沿海地区,周边三面环山、南面临海,与栖凤、洪溪等11个行政村相连,面积约1.6万亩, 滨海新区总规划面积10.67平方公里,总城市建设用地8.8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占70%,规划人口3.0万人,主要来自二产所积聚的人力资源和由此带来的三产服务人群。
滨海新区目标定位为:宁波南部综合性生态经济区,奉化市东部滨海新城。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实现产业向集约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以低碳、节能等亲环境型产业为发展重点,打造奉化绿色工业发展基地。
奉化市经济开发区奉化经济开发区位于中国东部黄金海岸中段、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东海之滨,南部紧靠奉化新城区、背部紧靠南部、毗邻上海。
成立于1992年,前身是奉化台商外商投资开发区, 1993年11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再次确定为省级开发区。在三横区块的基础上,先后成功打造了尚桥科技工业园、宁波竹产业工业园。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奉化经济开发区三横园区是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示范园区和吸引国内外投资的主要基地,位于奉化市城区北部,毗邻江口街道,与鄞州相近,三横园区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依托上海、宁波、奉化三大城区的区位、功能和资源优势。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企业。目前,以电子通讯、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和服装服饰五大产业为主导。
尚桥科技工业园区于2008年正式启动,位于西坞街道南部,距同三高速公路奉化出入口5.5公里,毗邻甬台温铁路奉化火车站、区位优势显著。
园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严格按照“七通一平”基础配套标准开发建设,并配备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行政办公、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园区以宁波市政府提出的“五大重点优势产业”和“五大重点新兴产业”为导向,主要引进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装配制造业、新材料、新光源和医疗保健六类技术先进型、资金密集型、管理先进型、资源集约型、生态环保型、产出高效型的市外项目。
竹产业工业园区2010年6月,竹产业园在奉化市经济开发区江口街道区域范围内落户,规划总面积为2300亩,该园区定位为宁波市地方特色经济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优的现代化产业,主要分竹制品加工、笋制品加工、竹子生化利用和物流服务等4个区块,逐步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布局合理、配套齐全、政策完善,并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国内一流竹产业园区。
象山
象山产业区基本情况介绍象山产业区全称宁波市环杭州湾产业带象山产业区,位于象山港南岸,象山县域北部,总体规划于2003年10月30日经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园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分临港装备工业园和城东工业园两个区块,现有落户企业154家,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精密器械、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是宁波市重点开发区域之一,也是象山县重要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基地。
临港装备工业园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内唯一具备发展海洋装备制造基础条件的区域,在一期4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拥有国内稀缺的连片可利用深水岸线近20公里,最深水域达73米,可建万吨、千吨级以上泊位90个,港口腹地辽阔,土地资源储备充裕,地质条件优越,多为适合重型装备产业和一般装备产业生产的岩基型和第四系地质,且园区地处长江与沿海江海水路联运的交叉口,海陆交通便捷。临港装备工业园绝佳的资源条件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重装企业前来投资创业,中石油、中石化、宝钢、杭钢等装备行业巨头纷纷抢滩落户。
临港装备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填补了宁波乃至浙江重装制造基地的空白,倍受省、市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2013年,临港装备工业园被宁波市政府纳入宁波新装备制造基地“一基地四园区”产业规划,成为宁波国家高新区象山园、宁波新材料科技城象山延伸区。同年,中国军工企业管理协会授予临港装备工业园“中国(象山)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园”称号,目前全国仅三家单位享有这一国家级称号。
近年来,随着园区开发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工业用地需求旺盛、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日益严重,象山产业区未雨绸缪,利用临港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围涂工程拓展发展空间。在临港装备工业园规划范围内,象山产业区谋划实施大港口围涂工程、大中庄围涂工程和乌屿山围涂工程三个项目,将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约12500亩。其中,大港口围涂工程围涂面积6378亩,新建堤线5110米,建筑内容包括海堤、估算总投资25亿元,计划2014年底开工建设,现正在办理海域使用审批;大中庄围涂工程填海面积741亩,新建堤线1400米,估算总投资2.5亿元,由浙江良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以BT模式承建,已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乌屿山围涂工程围涂面积5300亩,新建堤线4730亩,估算总投资15亿元,计划2015年开工建设,现正开展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工作。
象山经济开发区象山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1994年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5.81平方公里。主要由工业示范园、滨海工业园、城南高新创业园和仁义涂区块组成,已形成以针织服装、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配模具、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具体分布如下:
工业示范园:位于象山中心城区西南,1992年开始建设,控规面积5.64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以一、二类工业为主,是象山针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模具、传统机械电子等象山传统产业的集聚区。园区工业基础扎实,市政设施配套齐全,商业街、生活小区、商务、餐饮娱乐等生活配套功能相对完备,已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海工业园:位于象山县域中东部,2005年开始建设,控规面积5.21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以承接示范园传统电子电器、机械模具等传统制造业,以及新能源、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等特色产业为主,未来将通过鼓励企业创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大企业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形成特色型生态型先进制造业基地。
城南高新创业园:位于象山中心城区南部,控规面积3.46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以2.5型产业为目标,发展轻微型的、环保的和低耗的新型工业,是产研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综合生活配套区。
滨海科技园(仁义涂):位于象山中心城区南部约10公里,控规面积1.5平方公里,可利用面积2200亩(其中实际可用面积约1700亩),计划投资5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定位以科技先导型产业为主,打造新材料制造基地。
宁海经济开发区
宁海经济开发区于1994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13年开发区启动了新一轮的整合提升,将三门湾新区(暂名)、宁西生态工业园和西店工业园整合至宁海经济开发区。整合后,宁海经济开发区面积达到223.29平方公里,其中,国家核准区14.6平方公里,已授权核心区面积76.32平方公里,辐射带动区132.37平方公里。作为宁海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正科级机构,开发区管委会全权负责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并于2007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目前区内聚集了国内外企业807家,其中来自美国、香港、台湾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252家,占全县的43%,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0.56亿美元,占全县的74%,实际利用外资4.92亿美元,占全县的72%。区内投产企业69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7家,占全县的51%,从业人数5万余人。现已形成以五金机械、模具、文具、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灯具等六大特色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同时,新型建材与家居、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装备等行业也正在快速发展之中。